close

原文發表於Yahoo blog (2010/06/29 23:20)

7Bkph65lg07KGdsPeDMOEw

1_6vgRBOZWPoEfkcJFRxyg

學名:Nigidionus parryi
中名:葫蘆鍬形蟲
產地:台灣 - 南投 - 合望
累代:F2
體長:♂mm x ♀mm
出品者: 老甲虫
咦?!很神奇吧!竟然在我的blog中出現葫蘆鍬形蟲?有沒有搞錯?小胡轉性了嗎?.....非也,非也~話說說我雖然最愛黑蟲,不過我對怪蟲也很有興趣。說到怪,葫蘆鍬形蟲雖然和四眼鍬、智利長牙、無翅鍬等怪蟲極品比起來只能算是清粥小菜一盤。不過看他獨特的外型,炯然不同於一般鍬形蟲的style......卻也深深吸引我要挑戰這隻小蟲!話說到飼育葫蘆鍬形蟲的機緣.....又必須再次提到去年那個生了一大堆的穆西蒙大鍬。這次是和蟲友老甲虫換來了幾隻葫蘆鍬形蟲的幼蟲。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終於上個月羽化了五隻成蟲。一公四母的組合,我看公蟲也是有的累了~

hixt4HgZ5_FgFtVhuByW2w

bkNZI3Q2m3mV_RPgxO_ffw

PGgImxYWT8nBjRyDcQIwfQ

葫蘆鍬形蟲學名Nigidionus parryi,是台灣特有的鍬形蟲種類。基本上都還有一定的飼育人數,並不算是非常少見的種類。成蟲的外觀及習性均特殊,值得深入探討。首先是外觀部分,葫蘆鍬形蟲的大顎末端上彎,內側有數個內齒突。整個大顎表面粗糙而不平滑,各位從下列照片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大顎末端並不像許多大鍬那樣尖銳,反而是比較鈍。總的來說,大顎在外觀上有他的特殊之處,但是在實際用途上並不太具有攻擊或防衛的效用。簡言之.....攻擊力不高啦!

cNJLP1FHMklUoXS404MyLg

hsQ_lxijvjo31jqtHHIOLw

在頭部部分,形狀十分特別。頭部的表面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平滑,後半部份則佈滿刻點。眼緣部分十分特出,且和頭部呈現具角度的轉折,到還來倒還有點像是眉毛一樣~非常可愛。前胸背板十分光亮,正中央部分具有一縱向凹痕,其上具有明顯深刻點。而前胸背板邊緣部分,具有特別突出的外緣,上面還具有刻點。而在形狀部分,整體較似正方形,但左右兩邊均具有凹陷。而在鞘翅部分,縱向深溝明顯,溝內具刻點,末端近似迴紋針狀閉合而非延伸至鞘翅末端。

pMezoX9.IFliFsVUevE1Dg

INpdb8cNxmlq8KrIWsrM1Q

JI6Wmnxz4xJOOfToPQAAjA

lC.pcNGX_6W7SzRrCc6u.g

mxQuqrhFZ85vVTfpqN1FRg

jLKn9YMpHHa_x0.J_IrY_w

ty8Dj4V_uKVfw0dqnTlpJQ

(以上照片均為公蟲)
葫蘆鍬形蟲目前在分類上屬於一屬一種的台灣特有昆蟲,生活習性上屬於白晝活動型的鍬形蟲。最特別的是,成蟲為肉食性。在飼育時,可以死亡的蟲體餵養之,當然也可以用一般的果凍餵食。另外,許多書籍中都有提到,成蟲常與幼蟲共同生活於腐木內,可能在幼蟲成長的過程中扮演協助的角色。但是在自己的飼育過程中,我僅是將數隻幼蟲共同飼育在一個1L的飼育盒中,而並無與成蟲共同飼養,最後仍然順利羽化。因此,在野外成幼蟲之間在行為上的關係尚不太瞭解,可能還待後續更進一步的研究。
(以下照片均為母蟲)

OTLuAbA8BB0wIyeXxJPu6A

MerMZfb.anyHQ7JvwS_GRg

SndxfqOZwhYGwGfnDwmaXQ

e8Nif80db0p0qZePUfXjIQ

UI1JsNHYzntqPaCfSgR4oA

O5ofKxW6dyRWIcqaIEoJig

DF2wlRGG4S3l_ugT3Fs6Gw

eSNmU8en127ScIzMcGjrQQ

葫蘆鍬形蟲公母成蟲非常難以辨別,最好的方式是在蛹期根據其具有雄性生殖器來判斷之。倘若過了這一個時期,可能就難以辨別。當然,若能親眼見到其交配過程,應該也能確認何者為公,何者為母?只是目前個人飼育的個體尚未進行配種,因此無法呈現葫蘆鍬形蟲的交配過程。在繁殖上,葫蘆鍬形蟲的飼育難度不高,繁殖力頗強。在昆論剛好有一篇蟲友所po的飼育紀錄可供參考: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topic.cgi?forum=26&topic=141 而小弟一公四母的葫蘆鍬形蟲目前也開始進食了,過一陣子也將嘗試投產繁殖,若能有些許成績再和蟲友們分享~

weXRqw_IjngUFJxsIFluVA  

(上圖左為公蟲,右為母蟲)

BBqUi7EDDXS5iLCN8Guimg

ysPzmgOyfgRSXe.VFi4OAA

F6rlWudiIm6FodlnWJAD9w

(上圖為羽化一日的雌蟲)
先前提到公母蟲在蛹期可以容易以外生殖器官分辨,前一陣子幾隻小蟲化蛹時我也趁機拍了幾張照,可以讓蟲友參考。蛹期的腹節十分明顯可清楚分辨,雌蟲腹部末端背面有兩大型突起,腹面則有兩小型突起。蛹從開始轉為深紅色到羽化時間頗短,不像許多大鍬屬鍬形蟲會拖的很久才化蛹。

BeLVLIOsjARxeOxuwswQ9w

Ht84G2q9UeO9LYDVrhdzUA

KjmC._s6mNj2bUUEiG4egw

osXlTVghJY4epMZ1WMCdBw

s4wyWu75XpxqYFilIvx3Jg

mfgozM2WB7.K_N2BmACeTw

oy48ryOOUqz.3V6TKKStoQ

公蛹和母蛹則是有著很大的不同。腹面有一三角形的隆起,其上有一小突起;而背面則是在兩大型突起中間具有外生殖器,也就是那「一條鞭」,可以看到此外生殖器乃是由腹面的三角形隆起開始延伸,這部分和母蟲可以輕易辨識。也正是如此,建議蟲友在飼育時可以將蟲蛹挖出以辨別公母,再加以仔細標示,這樣才能在成蟲羽化後確定公母,也才不至於養了一堆葫蘆鍬卻搞不清楚公母,那樣要投產大概就只能大鍋炒了~恐怕比較難以管理。

to.FMCtjK9FikPvVkF.glg

Vp0nCwvWn2SrTEnUlUo7sg

3zXol2Ug.GwvE4T7iZIFjw

FswI44z0LZ7hO1ceFGKyZ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murohu 的頭像
    komurohu

    安達瘋之2017蟲藝復興

    komuro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