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重新改寫至臉書專頁 「安達瘋之蟲藝復興」(https://www.facebook.com/dorcus2017/),歡迎各位蟲友前往瀏覽
閱讀連結:
原文發表於Yahoo blog (2011/01/31 16:55)
很快的...一年又過去了!今年是兔年,可惜我不養兜蟲,所以沒有兔子兜可以介紹給大家。沒有兔....來隻牛吧!剛好手邊有剛羽化的牛頭扁,所以就拿出來獻寶吧!(xd.....明明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硬要扯)
牛頭扁不是第一次養了,幾年前也有飼育的經驗。記得那時養出來的公蟲體長大概是82mm、83mm左右,雖然不是頂大,但一整個就是很有霸氣。去年剛好有拿到野生母蟲,於是就直接丟下去投產,滿順利的也收到了幼蟲。飼育記錄先前已經po過了,各位可以參考下列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crazy-da/article?mid=3461&prev=3758&next=3400&l=f&fid=15 。直到前一陣子,母蟲陸陸續續的羽化,看看時間,也將近一年了!前幾天去翻冰箱,剛好又看見了第一隻羽化的公蟲,體長79mm,比以前的記錄小了一點。剛好最近放假比較有空,因此特別把他給「請出來」拍拍照,順便充實一下又怠惰很久的blog!
學名:Dorcus bucephalus
中名:牛頭扁鍬形蟲
產地:印尼 - 東爪哇 - Mt.Ijen
累代:WF1
體長:♂79mm x ♀38mm
出品者:newアリスト5
既然已經貼過了投產記錄,這次的重點就放在蟲本身的介紹吧!首先從產地說起~牛頭扁鍬形蟲是印尼爪哇島的特產。東爪哇以及西爪哇都有產,東爪哇的著名產地是Argopuro「阿爾哥普羅」山,而這次介紹的牛頭扁產地則是東爪哇的Ijen火山,位置大概如下,各位可以參考。東爪哇產的個體和西爪哇的個體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日本人的說法中,似乎有「西爪哇」產的個體更容易成為大型的說法。
Mt.Ijen位置圖
Mt.Ijen介紹:http://en.wikipedia.org/wiki/Ijen
牛頭扁具有獨特的大顎形狀,使其和廣布於東南亞各島嶼間的巨型扁鍬形蟲有著明顯的區別。根據推論,牛頭扁及巨扁在演化上應該具有相同的祖先,但由於地理隔絕等原因,使得牛頭扁獨立演化成具有特殊特徵的一種,而和其他島上分佈的巨扁以所不同。在這邊所說的地理隔絕其實是一種促進演化的過程,使原本相同的物種在長久分隔之後開始有了外觀或行為上的差異,最後而形成新的物種。但這和另一個名詞「棲地破碎化」並不相同。所謂的棲地破碎化其實是導致物種消失的原因之一,尤其原因往往是因為人為的開發所導致。當物種的棲地因為不同原因而被分隔而形成多個小區塊時,將對部分物種成嚴重的傷害。尤其是原本分佈區域即狹隘的物種,或是一些不便於遷徙的物種而言,更有可能致使滅絕。因此,棲地破碎化也和污染、濫捕、不合理的引進物種、棲地破壞、、等因素成為人類所導致的物種滅絕原因。
話扯遠了,接著再回到正題,看看公蟲的特徵吧~牛頭扁和其他巨扁一樣,體型寬闊,頭部和前胸背板尤其明顯。體長部分,雖然不像巴拉望怪物一樣可以達倒110mm,但最大體長也可以達到90mm,算是大型的扁鍬。但是和其他巨扁不同的是,牛頭扁具有特殊「彎曲」的大顎。整體來說,大顎和其他巨扁很相像,但不同的是大顎上半部彎曲弧度很大,遠較其他巨扁明顯。其他如基部的大齒突和末端的中齒突都很相似,中部鋸齒狀的小齒突也都是扁鍬的特徵。當然囉,牛頭扁也具有「強大」的咬合力,飼育者在照顧的時候必須要特別小心,否則應該會痛的把蟲重重甩在地上。另一種和牛頭扁一樣具有如此強大咬合力的鍬形蟲則就是短齒型的寬扁鍬形蟲了!
頭楯部分,從照片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呈現中央低,兩端為三角形突起的形狀。而頭部和前胸背板的寬闊,則是剛剛已經提過的了。頭部和前胸背板有明顯的細刻點,算是扁鍬的基本造型。眼緣平滑,而鞘翅上雖然也有細微刻點,但整體來說卻比頭部和前胸背板更為光滑。同時在左右兩側有較為明顯的縱向條紋,仔細一看並不難發現。
母蟲部分,可以說是「強健」的個體。又大又壯,比很多種類的扁鍬公蟲還要強壯多了~頭部就如同公蟲一般,一整個就是寬闊強壯!全身佈滿刻點,尤其是鞘翅部分,很明顯的比其他種類的大型扁鍬母蟲更加的多。且左右鞘翅上各具有四條明顯的縱向條紋(邊緣者不算在內)。重點是...........牛頭扁母蟲...真的,真的,真的很會吃!
牛頭扁算是非常好養的鍬形蟲之一,加上體型巨大,個性強悍,因此很適合飼育來玩賞或觀察。加上累代難度不高,所以即使是飼育新手也很適合。日本的正式飼育記錄2005年是89.7mm,不過我個人認為現在應該已經被打破了才是!自己的推測這隻蟲的極限應該可以超過93mm才是!當然啦,自己專養一些不大又不愛生的蟲,這樣的記錄離我有著很~大的一段距離!所以各位蟲友加油了!希望台灣也能養出超過90mm的牛頭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