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cus sinensis 一般臺灣習慣以中華小鍬稱之,不過根據分子鑑定結果,Dorcus sinensis與各種刀鍬較為近緣,故應以中華刀鍬稱之較為適切。
大陸黑蟲在《中華鍬甲二》中所記錄的大概有120種左右(含亞種),這遠遠的超過了我們以往對於大鍬屬的認知。說來也不意外,有在關注大鍬屬的朋友應該也知道,包括緬甸、西藏、尼泊爾那附近就有1、20種日本人分不出來的Dorcus.sp,以中國大陸之幅緣廣大,在120種之外,日後應該還會有更多的新種被發表。也因此,在緬甸、寮國、泰國等中南半島生態熱區尚為有更進一步大規模的研究之前,中國可以說是全世界大鍬屬研究的新大陸。今年陸續入手了西藏提提亞斯大鍬、中國條紋鍬形蟲、叉齒小鍬、紅背刀鍬瑪格黛蓮亞種等大陸蟲,現在要介紹的是這一隻以前也從未養過的 Dorcus sinensis concolor - 中華刀鍬維西亞種 。
中華刀鍬目前有四個亞種,除了原名亞種外,再來是這次介紹的維西亞種,另外還有一種分布於雲南東南以及越南北部的kentai亞種以及分佈在雲南西北及緬甸的怒江亞種。手邊這一對是產於雲南臨滄的個體,雖然產地不在書中所介紹的範圍之內,不過因為原名亞種的鞘翅為紅色,kentai亞種頭楯形狀為中央隆起型,加上怒江亞種大致分佈在含高黎貢山以西的地區,因此初步推斷手邊的臨滄產個體應該仍屬Dorcus sinensis concolor,除非日後有更新的亞種發表。除了中華刀鍬的四個亞種之外,另外還有兩種刀鍬跟中華刀鍬頗為類似,一是分布於四川的瑟梅諾刀鍬(大陸稱為「謝苗諾夫刀鍬」)、一是分布於印度、緬甸及西藏的菊野刀鍬(大陸則稱為「錯那刀鍬」)。不過透過前胸背板側緣斜角的大小以及產地,可以加以區別中華刀鍬與瑟梅諾刀鍬;並可藉由身形以及大顎特徵來加以區別中華刀鍬及菊野刀鍬。這個部分說實話不太容易,因為這些蟲的取得都頗為困難,也就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說了。
Dorcus sinensis concolor 野外體長記錄大約是在46mm左右,而手邊的這隻個體不大,只有35mm,但依然無損他的質感。很久以前我自己曾經養過58mm的瑟梅諾刀鍬(http://komurohu.pixnet.net/blog/post/39419620),那是一隻令我感到帥氣十足、印象深刻的美麗蟲,不過時過境遷,現在才知道他並不是真正的瑟梅諾刀鍬,而是中華刀鍬的kentai亞種。如今再次飼育不同亞種的中華刀鍬,還是被這隻蟲的美麗給深深吸引。剛到手時,第一印象就是「黑的有質感」!全身黑亮,沒有多少刻點;大顎平直,大內齒條理分明而沒有過多累贅,恩!確實是我喜歡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