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orcus sinensis 一般臺灣習慣以中華小鍬稱之,不過根據分子鑑定結果,Dorcus sinensis與各種刀鍬較為近緣,故應以中華刀鍬稱之較為適切。

大鍬屬的種類雖然分布於歐、亞、非及美洲大陸,但一旦扣掉分布於歐、非的歐洲大鍬、分布於歐洲的穆西蒙大鍬、 Dorcus alexisi 以及分布於美洲的平行大鍬、 Dorcus brevis 這幾種小型大鍬之後,基本上我們可以說超過90%的大鍬都是分布於亞洲。以往我很簡單的把這些大鍬二分為國內蟲以及國外蟲,而我一向是以國外蟲的飼育為主,並不太把重點放在國內蟲。但是這次回鍋之後,有決定要多嘗試國內蟲的飼育,更重要的是把對國外蟲的重心放在大陸。畢竟近年大陸有關鍬形蟲的研究進步明顯,尤其在分類上更是有著令人驚艷的成果,所以希望自己今年有這個機會能夠多玩玩大陸黑蟲。

 

大陸黑蟲在《中華鍬甲二》中所記錄的大概有120種左右(含亞種),這遠遠的超過了我們以往對於大鍬屬的認知。說來也不意外,有在關注大鍬屬的朋友應該也知道,包括緬甸、西藏、尼泊爾那附近就有1、20種日本人分不出來的Dorcus.sp,以中國大陸之幅緣廣大,在120種之外,日後應該還會有更多的新種被發表。也因此,在緬甸、寮國、泰國等中南半島生態熱區尚為有更進一步大規模的研究之前,中國可以說是全世界大鍬屬研究的新大陸。今年陸續入手了西藏提提亞斯大鍬、中國條紋鍬形蟲、叉齒小鍬、紅背刀鍬瑪格黛蓮亞種等大陸蟲,現在要介紹的是這一隻以前也從未養過的 Dorcus sinensis concolor - 中華刀鍬維西亞種 。

中華刀鍬目前有四個亞種,除了原名亞種外,再來是這次介紹的維西亞種,另外還有一種分布於雲南東南以及越南北部的kentai亞種以及分佈在雲南西北及緬甸的怒江亞種。手邊這一對是產於雲南臨滄的個體,雖然產地不在書中所介紹的範圍之內,不過因為原名亞種的鞘翅為紅色,kentai亞種頭楯形狀為中央隆起型,加上怒江亞種大致分佈在含高黎貢山以西的地區,因此初步推斷手邊的臨滄產個體應該仍屬Dorcus sinensis concolor,除非日後有更新的亞種發表。除了中華刀鍬的四個亞種之外,另外還有兩種刀鍬跟中華刀鍬頗為類似,一是分布於四川的瑟梅諾刀鍬(大陸稱為「謝苗諾夫刀鍬」)、一是分布於印度、緬甸及西藏的菊野刀鍬(大陸則稱為「錯那刀鍬」)。不過透過前胸背板側緣斜角的大小以及產地,可以加以區別中華刀鍬與瑟梅諾刀鍬;並可藉由身形以及大顎特徵來加以區別中華刀鍬及菊野刀鍬。這個部分說實話不太容易,因為這些蟲的取得都頗為困難,也就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說了。

Dorcus sinensis concolor 野外體長記錄大約是在46mm左右,而手邊的這隻個體不大,只有35mm,但依然無損他的質感。很久以前我自己曾經養過58mm的瑟梅諾刀鍬(http://komurohu.pixnet.net/blog/post/39419620),那是一隻令我感到帥氣十足、印象深刻的美麗蟲,不過時過境遷,現在才知道他並不是真正的瑟梅諾刀鍬,而是中華刀鍬的kentai亞種。如今再次飼育不同亞種的中華刀鍬,還是被這隻蟲的美麗給深深吸引。剛到手時,第一印象就是「黑的有質感」!全身黑亮,沒有多少刻點;大顎平直,大內齒條理分明而沒有過多累贅,恩!確實是我喜歡的型。

頭部形狀為典型刀鍬的上寬下窄模樣,略帶有磨砂質感。頭楯大致成平直狀,沒有特別的突起,但上面披有明顯細毛。大顎自基部起,由粗漸細,除末端的小內齒外僅有一大內齒,但分叉明顯,非常獨特。眼緣部分並不特別,缺少眼前或眼後的各種突出。
前胸背板部分,線條圓潤而不稜角,與長齒刀鍬那一類差異很大,各有不同的特色。但是從先胸背板前方的側角程度我們可以藉以用來區分中華刀鍬與瑟梅諾刀鍬。中華刀鍬的側角程度較長較大、瑟梅諾刀鍬則較小較短。而在鞘翅部分,就是「亮」。雖然也呈現皮革質感,但頗具光澤感。
母蟲部分,顯得比較低調。因為這隻母蟲實在是太燥動,所以我也僅僅拍了這一張照片。比較大的特色除了立體向上的齒突外,眼緣呈現三角形狀的突起也是也是非常明顯的特徵。
有關中華刀鍬的飼育,資料並不太多,網路上並不是很好找。我自己的推測,有可能需要雲芝菌的配合。因為也沒有什麼投產的經驗,所以大概會以傳統產木+雲芝產棒雙重布置的方式來試試看。說到雲芝產棒,自從利用雲芝菌瓶投產的方式被廣為利用之後,現在市面上已經見不到雲芝產木了。不過最近倒是有間公司研發了雲芝產棒這玩兒,大概是以高壓的方式壓製太空包的概念,但中央並沒有實際的木頭存在。也剛好有朋友對這東西有興趣,所以屆時會拿來嘗試看看,希望會有不錯的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muro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