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Yahoo blog (2010/03/07 21:41)
又是一隻南洋小扁~最近好像有南洋貨出得特別多的感覺!說實話,覺得自己運氣滿好的,這隻蟲我是早就想養很久了,剛好最近蟲世界推出久違的活體標售,結果以不到600大洋得標....也算是滿luckey的~
學名:Dorcus intermedius
中名:新月扁鍬形蟲(英特梅迪爾扁鍬形蟲)
產地:印尼 - New Guinea新幾內亞 - 西伊里安Arfak山脈
累代:WF1
體長:♂42mm x ♀25mm
出品者:蟲世界
新月扁這名字其實在市場上並不多見,除了說這蟲本身流通率就低之外,大家也似乎對於舊名 - 英特梅迪爾扁鍬形蟲仍然比較習慣!舉例而言,像這次蟲世界的標案中也是顯示「 英特梅迪爾扁」,而新月之名應是源自其種名原意,故在鈴木知之的書中,中名部分已改為「新月扁鍬形蟲」。
誠如諸多中小型扁鍬,新月扁也有體軀黑中帶紅的的傾向。大顎的弧度明顯,不像台扁較為平直。其上具有三個較大型的齒突,最大者位於下方1/4處,另兩者則位於上方1/3處及近末端處。公蟲眼緣不甚發達,前胸背板則有一凹陷。公蟲整體外觀並不帶有光澤,身體各部的刻點也淺而不明顯。因此,這隻蟲如果出現在市面上,說他無法大紅大紫我是可以非常肯定的。畢竟玩扁鍬的人幾乎都是以大扁類為主,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空間跟金錢在這些小不點的身上。而我呢,大概就抱著「沒玩過,就玩玩看吧!」的心態,所以手邊的蟲種真的是越來越多了!多到我已經無法好好的管理.....這就是陷入所謂魚與熊掌不兼得的困境之中!看看吧,或許過一陣子來個重整也說不一定!可能清掉一些蟲,畢竟好的管理比不知節制的濫養來的更有意義一些。
母蟲部分,和公蟲不同的是身體頗為光亮;雖然個頭很小,但和樸實的公蟲比起來則又是另外一番特色。頭部的刻點明顯,但形體較小且感覺並非十分深刻。前胸背板的話就多集中在左右兩側和邊緣部分了,中間部分幾乎沒有刻點分布,也因此成為較光亮的部分。這一點和鞘翅部分倒是頗有雷同,只是鞘翅兩側的刻點隱約還是看得出來呈現縱向排列,而中間部分就較不明顯了。
之前已經介紹過好幾種南洋小扁了,說真的大概在飼養上也就是那個樣子,雖然自己也是第一次飼育,但我認為應該八九不離十就是那樣了。倒是最近有幾波寒流來襲,我想這些產於南洋小島上的扁類或許還是無法忍受台北寒流來襲時10度左右的低溫吧?!(當然,高山種除外)所以可能還是擺在室內會比較合適一些。而且,當溫度太低時這些扁類幾乎都不太活動或生產,因此選擇投產的時機還是很重要的。去年陸續也生了很多蟲,在十一月初丟下去的蟲種基本上都還生的不錯,但是十二月之後再丟的幾乎就都不是很順利了!像生完一輪的萊斯恩大鍬Drr就真的好好的睡了兩個月,前兩天想檢查了一下看有沒有幼蟲,果然連個鬼影子都沒有!
最近環保意識抬頭,大家也都越來越注意到有關地球暖化的相關議題。剛好我現在在學的就是有關於這一方面的資訊,所以其實也滿高興這樣的問題開始受到重視,但是另外一方面卻也懷疑我們到底有沒有辦法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在人與環境的戰爭之中,最後上能找到平衡的支點。前一陣子論壇上有蟲友在討論「正負2度C」這部影片,我想相關的資訊或評論已經很多,在此我就不再多說。不過要提到的是有關氣候變遷的因素,事實上根據IPCC(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的研究,目前劇烈的氣候變遷其和人類活動之間確實是具有極高度的相關。雖然我們永遠無法證實或掌握到100%的證據,不過起碼以目前的人力、科技、觀察而言,這樣的說法應該是值得信賴的。您呢,是否也和我一樣選擇相信?其實我倒不是一個環保人士,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舉手之勞為地球或生態貢獻一點點微薄的力量!養蟲的人一定喜愛自然吧?!有機會您也可以試試舉手之勞幫助地球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