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毛角大鍬臺灣亞種?臺灣鍬形蟲56又多一種了嗎?…….沒有啦!其實就只是條背大鍬而已!以往我們都將條背大鍬視為獨立種,不過在2013年對岸的研究指出臺灣的條背大鍬其實是另外一種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各省的毛角大鍬的亞種,只是島嶼型的演化條件導致體型較小且大顎較不達發,但在體型稍大一點個體的大顎腹面基部處仍然可以見到毛列。我相信一般蟲友大多還不習慣毛角大鍬這樣的稱呼,不過我想只要知道他就是條背大鍬的話,應該也就無妨了!
去年底重新養蟲,一開始的計畫是不要買蟲,就養養一些臺灣的品種就好!因為臺灣蟲取得容易,通常不需要特別大的支出,再加上以前玩蟲時幾乎都玩外國蟲種,反而對於咱們寶島的大鍬屬在飼育上沒有什麼實戰經驗,所以才想說就以飼育臺灣蟲為主。後來呢……想當然爾,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我還是又開始玩國外蟲了!但朋友給的這一公兩母思源啞口產的條背大鍬我可沒有忘記。在捱過了台北的冬天之後,上個月初投產,前幾天發現容器邊緣有一顆卵,所以想說今天開挖。不過自己也不期望太高,目標就先放在15隻好了!
這一次投產的容器不太一樣,是個直立圓桶型的蛋捲罐子。PET的材質有一點彈性,但又不會太軟。如果材質太軟,在壓木屑或菌的時候常常會導致過多的空隙,使得無法紮實填充。因此,在吃完蛋捲後我檢查了一下確定了這容器的大小、深度以及材質,就決定留下來專門作為小型蟲的產房之用。不過這次並沒有實際的測量他的容量,只有簡單的知道長度約是20.5cm以及底部圓形的直徑約為9.5cm,但是作為D.h.c的產房,我想應該是綽綽有餘。
老規矩,鳥瞰照一張。因為容器的截面積不大,所以也只擺了一塊木片加半顆果凍。也因為沒有放產木的關係,所以只需要把木屑倒出來即可,非常輕鬆寫意的一次開挖。這次用的木屑是強效木屑,這木屑不錯,算是比較熟的產品,顏色也已呈深褐色,而非一般生木屑的黃褐色。多年前有用過,用來養什麼蟲倒是忘了,只記得那時覺得這木屑顆粒均勻,摸起來手感真好。不過那時由於販賣的店家離我家實在是很遠,所以就沒有沿用下去。但是現在已有蟲友從日本進口販售,加上木屑的口碑不錯,所以我自然就得好好嘗試嘗試。
由於日前已經在容器壁見到了一顆卵,所以我確定這次開挖一定會有收穫。不過這次的開挖和我以前的方式不太一樣,以往我討厭採卵,所以產房至少放一個月後才會開挖,最誇張的產房我有放過半年的(其實不是故意的,而是根本不覺得母蟲有生,所以就一直擺著)。但這次在跟好友念澤討論後,決定仿照他的投產方式,木屑直壓、提早採卵、產房重複使用,所以才在未滿一個月的時間內開挖。這次是母蟲的第一輪投產,時間從3/10到4/4,共計28天。

 

木屑倒出來之後馬上就見到了好小好小的L1幼蟲,雖然很傷眼,但心情滿高興的。這一批幼蟲打算也是用強效木屑試試看,希望能養的不錯。養小蟲就是這好處,不太需要佔用多大的空間,所以可以多養一點。

接著陸續又看到了3隻幼蟲,目前見到的4隻幼蟲都在直立式產房的上半部所發現,推想應該是母蟲入產房之後由上而下依序產卵的關係。

以強效木屑作為產房底材除了品質不錯可以直接拿來飼育幼蟲外,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因為顏色深,所以採卵採幼都比較簡單。淺色的卵及幼蟲在深褐色的木屑襯托之下,非常容易就找得到,尤其對於我這老眼昏花的人來說可是個很棒的福利。

這一顆卵有點妙,本來想說因為要孵蛋的關係,所以挖一點產房的木屑塞進罐子裡,初步檢查沒有發現,但是在丟進罐子後卻發現了這一顆卵!既然剛好位在罐壁,那我也就懶得再挖出來拍照了!

卵、卵、卵…..還是卵!這一切都在計畫之中,這次就是要孵卵。

除了一開始的4隻幼蟲外,接下來找到的都是卵。看來母蟲應該還在生才是,等產房挖好,木屑直接丟回去讓他繼續生第二輪!來個無縫接軌~

不過話才剛說完,一會兒就發現了今天的第五隻幼蟲!這隻的位置似乎比前幾隻更深一些,一樣是隻L1的個體。
在找到這2顆卵之後,翻來覆去的要繼續尋找漏網之卵,不過也就沒再有任何收穫了。今天的開挖到此告一段落,總結一下成果(有一顆卵忙著挖結果忘了拍xd):
木屑:卵13,幼蟲5,合計18。

 

因為只有壓木屑,所以這次沒有手殘傷到卵或幼蟲,最後的成果也就是18隻,比我當初的15隻目標來的多一點。不敢說很好,但我自己已經很滿足啦!把母蟲抓出來拍個照後,我就把產房重整後再次投產了!預計下個月初再來開挖第二輪,希望氣溫變高後母蟲的生產意願也提高,還能有不錯的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murohu 的頭像
    komurohu

    安達瘋之2017蟲藝復興

    komuro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